中秋节的,中秋节的由来英语介绍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3-14 阅读数:8人阅读

古人是如何过中秋的?古代中秋节都有哪些习俗?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古时候称之为仲秋,现如今,被称为中秋节。

来来来,普及一下常识~“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作为这么重要的一个节日,少不了文人墨客在欢乐微醺之时矫情一番:

比如:

中秋节的,中秋节的由来英语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鼎鼎大名的苏轼,中秋时在密州脑洞大开,月下探寻哲学真理,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秋节的,中秋节的由来英语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比如宋代豁达的陈著,即便下雨也要认真的过中秋,写出了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

中秋佳月最端圆。老痴顽。见多番。

杯酒相延,今夕不应慳。

中秋节的,中秋节的由来英语介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残雨如何妨乐事,声淅淅,点斑斑。

老北京中秋节供兔儿爷的习俗

老北京每逢中秋节都有自家请兔儿爷、给亲朋好友送兔儿爷的习俗。请兔儿爷就是请平安,送兔儿爷就是送吉祥。很多老人儿认为兔儿爷是老北京的吉祥物和保护神。

古时候,玉兔是老北京祭月活动供奉的神仙,因为传说玉兔在月宫捣药嘛,过去老北京春秋季多发瘟病,老北京人就认定玉兔儿能保佑人间无病痛之苦,所以有了供奉玉兔儿的习俗,“爷”也是对被供奉者的一种尊称。让小儿女跪拜兔儿爷,求个健康平安。

最早关于祀拜兔儿爷的记载,出现在明朝末年纪坤的《花王阁剩稿》中。到了清朝,兔爷崇拜已经衍生出儿童玩具,兔面人身,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

过去每逢中秋节前,北京城坊街巷就开始出现专卖兔儿爷的货摊,花色丰富,形象多样。通常是泥质的彩塑,兔首人身,穿着武将一样的神气服装。兔儿爷有的手执药杵、身披铠甲、背插靠旗;有的坐老虎、坐大象、坐麒麟、坐葫芦、坐牡丹……

作家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有生动的描写:

中国古人对月亮有一份特殊的情感,不仅历法采用的太阴历,而且在大量的诗词等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描写月亮的。月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团圆,代表对家乡的思念,代表对亲人的思念。

因此,古代中秋节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是一个庆祝丰收、喜庆团圆的节日。古人过中秋节也一定会吃月饼,也一定会吃一顿大餐,也一定会和亲人好好聚一下,还会祭拜忘亲,祈祷丰收,放孔明灯,放愿望船。

对于古代过中秋节的场景记载得最多的朝代是南宋,南宋的首都是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历来都是人文圣地,其繁华景象非他处可比。据史书记载,在中秋之夜,上自皇室下至贫穷之家,都有设宴赏月的习俗。皇宫中的宴会有乐队伴奏雅乐,可谓高贵豪华。而豪门大户登高楼逛轩之上,一边大排筵席一边饮酒高歌。如果是一般的中产阶级,就在住宅的月台上安排家宴,子女团圆共度佳节。至于穷人家,哪怕典当衣服也要买酒欢度节日。等到晚上的酒宴过后,临安城便迎来了全民游玩狂欢之夜。这一夜大街上的买卖一直要延续至第二天凌晨,尤其是点心铺、胭脂香铺这些和喜庆氛围有关的店面都将各色货物陈列出来,史书里记载这个场面寥寥几句就把场景勾勒出来了——“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竞夕乃止”。游人们“婆娑于市,至晓不绝”



此外在临安的中秋夜还有一个特殊的风俗,就是在钱塘江上放灯。在宋代,钱塘江潮水数次侵蚀城东的良田,人们为祈愿平安,遂有此举。数十万盏水灯浮满江面,有如繁星一般灿烂,这种场面在现在只能靠想像了。

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人文气息得到了发展,这个时期中秋节的风俗又有了不同的变化。同样是杭州城,中秋祭月的祀品除月饼、方柿、石榴、栗子等食品外,到处还挂满了彩灯。人们主要赏月的地方有西湖的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及凤凰山上的月岩这些优美的景点,而苏堤之上更是“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上海地区的中秋习俗和杭州相比可就简单多了。现在上海的位置在明代属于松江府,这个地区的中秋活动主要是登楼台、赏月观鹤,因为松江府传说有每到中秋夜就有鲜见的仙鹤出现。到了清代,上海县城有家家户户烧香斗的习俗,形状大概像是宝塔形,里面还要放金箔。中秋之夜吃的东西也比较有地域特色,除了月饼之外,每一家都煮毛豆荚和芋艿,这个季节的的毛豆和芋艿都非常好吃。直到现在上海还有管中秋叫“踏月”的,是因为上海历来没有什么名胜风景,只有一种避灾祈子求福的活动“走三桥”,与杭州苏州这些名胜城市相比逊色很多。

其实说起现在的中秋节,貌似已经变成了各大商场搞促销的一种噱头,随着大家休闲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了,像中秋节这种传统节日,“节味”似乎已经渐行渐远,过去那些传统的习俗都消失不见了。其实像中秋节这种传统节日承载着宝贵的文化,带着文化诉求过节更能品味到过节的乐趣。如果中秋节这三个字仅仅与“吃月饼”、“聚会”、“放假”划等号,那可真是社会文化的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