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100周年七言诗,建党100周年七言诗词精选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8-14 阅读数:10人阅读

《红楼梦》:贾府的少爷小姐少奶奶们成立过什么诗社?最欣赏哪首?

《红楼梦》大观园诗社的变迁,看荣国府的兴衰。元春为妃,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元春省亲之后,命宝钗、黛玉、宝玉等入住大观园。每日读书写字,弹琴下棋,作画吟诗,描鸾刺凤,斗草簪花,低吟俏唱,拆字猜枚,十分快意。正是在这种氛围下,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海棠诗社】起名,缘自贾芸所送海棠花。其中大有深意。十七回,贾政来到后来宝玉住所,见一树海棠,葩吐丹砂。贾政道,这叫做【女儿棠】,俗传自女儿国,故花最繁盛。宝玉云:此花【红若旋脂,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故以女儿命名】。所以诗社立名海棠诗社,取其【闺阁风度】!大观园至四十九回,人员达鼎盛时期宝琴.岫烟.李绮、李纹,一同进京,大观园诗社成员一共十三人。于是有了第五十回,芦雪庭争联即景诗。海棠诗社从是年八月起社,至年底共四个月。次年,荣国府矛盾四起,经济拮据,败落已现,风雨飘摇。海棠诗社停社一年。再次年春,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此时已人员不齐,也不顺利。原定三月初二起社,后又改在初五。一首巜桃花行》写尽无限凄凉:若将人泪比桃花,泪干春尽花憔悴。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社一日,便无下文。到七十六回,只有黛玉和湘云,在中秋之夜,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海棠诗社的瓦解早有预兆。七十七回。宝玉对获人说,今年春天已有兆头的。这阶下【好好的一株海棠花,竟无故死了半边】。正如秦氏临死托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黛玉重建桃花诗社,恰是秦氏亡年后第三春。综上所述,大观园诗社变迁,暗示着荣国府的兴衰,二者息息相关!

探春牵头,成立了诗社,因第一次以咏白海棠为题,便命名为海棠诗社。以后因故停了好久,后来林黛玉重启,改为桃花社!

最欣赏的诗为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偷得梨蕊三分白,借来梅花一缕魂!

建党100周年七言诗,建党100周年七言诗词精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自从央视朱军主持以来,还有白、水等主持人也常常这样,动不动就会问“最”,而且“最”起来没完。其实,无论什么事情,是很难有“最”的。凡是带“最”字的,都无法回答。

先是海棠诗社。

主要是贾芸送了两盆海棠,探春办起了海棠诗社。然后每人都有了自己的别号。

建党100周年七言诗,建党100周年七言诗词精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社历时两天,所做三题,咏“白海棠”,再咏“菊”,并讽刺世人的咏“螃蟹”诗。

可见李纨的心思之巧。

到了冬天,来了一场芦雪庵连句。

建党100周年七言诗,建党100周年七言诗词精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后春天三月三,林黛玉重兴诗社,正逢桃花灼灼,遂为桃花社。主要为咏絮词。已可见诸钗的余生了。毕竟,曹公的正文也快结束了。

最欣赏莫过于宝钗的“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可见宝钗志向,也一改柳絮飘摇无居的形象吧。个人最爱这一句。


贾府的少爷小姐少奶奶们聚在一起成立诗社命名为海棠诗社,先有李纨提议以白海棠为题的一首咏白海棠的七言律诗大家都写了一首,评论一番后,李纨又规定每月初二,十六这两天大家聚在一起进行赋诗比赛,过了几天,大家聚在一起吃螃蟹,请来了贾母,王夫人,凤姐等一同聚餐,吃完螃蟹后,诗社人员留下来,分别赋诗为忆菊,访菊,种菊,对菊,供菊,咏菊,画菊,问菊,簪菊,菊影,菊梦,残菊,不一会儿,十二首诗很快完成,黛玉写咏菊最受人欣赏。


现代人写的现代诗能与古体诗或近体诗媲美吗?

谢邀。

在古体诗或近体诗中,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灿烂的明珠。古时读书人是以文学乃至社会科学为主,但现在是以自然科学为主,社会科学为辅。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除学语文外还有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主次分明。以前语言表达含蓄,现在语言明白如话,只讲结果。因此,古体诗与近体诗和现代诗产生了审美距离,同样杰出的现代诗人的作品也能与古人诗词媲美。

宋朝诗人杨万里《小池》曰:"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泉眼无声舍不得涓涓细流,树阴映在水面上喜欢晴天轻柔的和风。小荷露出尖尖的嫩角,早早的就有蜻蜓立在它的上头。这首诗小巧精致,宛如一幅花草虫鸟国画,把大自然中极细小事物写得通俗明快,把江南四月水乡美丽的画面展现在你面前。

现代诗人戴望舒《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独自撑着油纸伞,仿佛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希望相逢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诗中诗人运用意象来抒情空间,把江南雨巷写活了,这就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因此,现代人写诗也能写出像古体诗近体诗一样美的诗,只可惜这样的诗太少了!

《不迷失,不惊言》

迷而不失心胸明,荣辱淡定何心惊。

痛而不言修稳健,少生计较为重情。

笑而不语为含蓄,亲和仁厚情感真。

喜而不露调沉敛,智慧沉稳性情深。

二,

岁月积淀人生观,风霜雨雪修淡然。

时光苍桑修身心,人生历练性情观。

风华历练坎坷洗,爱侣相依陪伴欢。

品茗娱雅时光好,为人处事重稳健。

中国文坛,藏龙卧虎,凤飞麒巡,自古栋梁之材宛若遒劲群山,绵绵不绝,又似满天繁星,穹苍璀璨。。。至于提问者所说的现代诗歌能和古体诗媲美吗?当然能。仅以民国白话文初始阶段而言,便涌现萌芽。如徐志摩巜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又如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徘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文字很朴素,意境很深远,感情很真挚。这些诗美吗?当然美。但是,稍有常识的人想必也能看出,这些白话诗写作手法并不复杂,技巧还很简单。假以时日,如随着白话文的普及,且中国文笔出众者宛过江之鲫。相信中国诗歌必将出现一个高峰。。。但是,国难当头,三年北伐,八年抗战,十年内战,中国诗歌反倒陷入停滞,甚至倒退。建国后,由于种种原因,诗歌事实上依然在原地裹足不前。。。郭小川是此期间一个佼佼者,著名作品有巜甘蔗林一青纱帐》,依然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美。。。诗中写道:南方的甘蔗林哪,南方的甘蔗林!你为什么这样香甜,又为什么那样严峻?北方的青纱帐啊,北方的青纱帐!你为什么那样遥远,又那样亲近?。。。依然是简单的排比,依然是简单的反问,却已经让国人的心已醉。。。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诗歌再次在中国掀起一阵旋风。代表人物是诗人汪国真。看一下汪的代表作《剪不断的情愫》。。。原想这一次远游,就能忘记你秀美的双眸。就能减断丝丝缕缕的情愫,和秋风吹不落的忧愁。。。汪国真的诗,多写一些痴男怨女的爱情。也引发当时许多青年男女的共鸣。。。方今,中国诗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景像,即写诗的诗人比任何朝代都多,估计少说也有几千万。但是窘境在哪?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服众。横扫群雄的现像级人物始终没有出现。。。客观讲,这其实也是一个好事情。因为仅从文笔而论,事实上,有许多诗人的才气基本功甚至诗作已略超当年的徐志摩,戴望舒,汪国真,并且个性更加多元化。但是,在今日群雄逐鹿的诗坛,已然不能杀出重围。。。什么时候中国诗坛会出现一个繁荣?个人估计,在未来20年至50年。为什么?中国已由温饱转入小康,开始对精神有了追求,而诗歌是精神的食粮。由于社会开始重新重视,一批天纵之才,必将脱颖而出。或说,应运而生。。。


这个问题问的很有趣。

古代人写诗不会吹牛。

现在人吹牛不会写诗。

有人说术有专攻,为吹牛的开拓,好吧,那就让懂诗的专家把不符合“平仄”“韵律”的诗修改一下,原本的意思不要变,没问题吧?

既不会写,又不会修改,讲辣么多不怕呛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本诗的寓意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凡事睁只眼闭只眼,你的人生就会与众不同。

自己认为时代不同,诗的内涵就有所变化,古体诗大部都是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者是人生遭遇和打击,诗人才能写出触动灵魂的作品来,现代人都古诗也会被诗词所感动,现代人不比过去人的生活阅历,坎坷人生,战争与和平,什么样的年代就有什么样产物,诗词也同样,现代诗只要意境深远押韵,能让读者共鸣,触动人心,让人看后能记住,肯定是首好诗,诗往往如其人,人如其诗,以我浅见,好的诗都来源于生活和灵感,一气呵成之作

如何评价“不事权贵不为折腰,归来去兮乐彼田园”的陶渊明?为什么权贵死无闻而陶渊明诗歌能长存?

后人评论前辈先贤,难免融入些个人情感,按照理想的模式,重新塑造人物形象,神人诸葛孔明,正直黑脸包拯,好人直不疑,戏谑东方朔,陈平盗嫂,相如卖赋,有多少真凭实据?以讹传讹,得一添十。彭泽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貌似与世无争,实则万般无奈。试想一个读书人,不被权贵接纳,自命不凡,孤芳自赏,在任何一个时期都不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本身就是理想者臆造出来的美好愿望,太平盛世与人无争,免强能生存,如果战乱频繁,流离失所,那里有桃花源般的净土?命也难保住,何以谈清高?因此,不论何时,都要积极的面对现实,为自己争取生存的空间。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只有精神永存,对周王朝无丝毫损失,与其饿死,还不如战死。既不吃嗟来之食,还想体面地活着,那就要积极入世,消积的宿命者才会归隐山林,低吟浅唱,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逍遥自在,如行云野鹤,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神仙般的世界谁不羡慕。可是,这片刻的宁静能保持多久?侵略者的屠刀绝对不留情面,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世外桃源人间仙境在哪儿?保境安民,才能安享太平,积极进取,才能更好生存!

谢谢邀请。关于陶渊明的名气,其实不是一开始就很大的,而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越来越被推崇。这一点和后代诗风和士人生活状态的转变有关。

至于陶渊明不事权贵的论断也是值得商榷的,和他有关的权贵也并没有湮没在历史长河里。有很多人历史文化地位还是不可撼动的。为什么会觉得他们就没名声,那就是很多人不需要去认识他们。但是想研究六朝历史文化,他们都是牛气哄哄的,反而是陶渊明会相形见绌。

再者文学是多数人容易接触和接受的学科,而专门的历史研究却属于小众,即使是现在风行的国学热,古典文学热,历史热,基本都是流于通俗表层的推广传播方式,而这些里面汗牛充栋的史料文献受众里有多少人会真的去了解。从这点来讲,陶渊明的形象被推崇刚好顺应了脸谱化塑造的需要。

还有就是现在的风气喜欢过度推崇某些人,而诋毁某些人,所以有些本来名气名声都不错的却被变相贬低。陶渊明的名气名声是比较光辉的,但他的名气名声变化跟各个时代风气和观念息息相关的,或者贬低或者拔高都有,并非一尘不变的。这就像古文和赋文的发展,在历史上是此消彼长的,并非唐宋八大家就真的扭正了文风,而赋文就一蹶不振的。只不过这个时代的教育导向和文学导向把很多观念导到需要的方向上去而已,自然就有了提问中出现的现象,而这现象不仅仅是陶渊明,还有很多历史人物都有。

之前为了学陶诗,做过一点小功课,写了一篇关于陶渊明生平和诗歌创作思想的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一下,并请指正。

【关于陶渊明生平及时代背景的整理及看法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om/item/6679202351326167563/?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55641924&req_id=2019041910452301000806220572537A0&group_id=6679202351326167563&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左传》中写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陶渊明的诗歌能长存,很大的原因在于其“立言”,何为“立言”?正如唐代经学家所说:“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其身既没,其言尚存。”

古时候,每一朝代都有权贵,数量极多,而陶渊明只有一个。陶渊明的诗歌极具特色,可谓是开一代风气之先,必然能青史留名。苏轼说道:“ 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

陶渊明,田园诗派创始人,一位伟大的诗人。我们常说:“诗言志”,在陶渊明的很多诗歌中充分的表现了他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最具代表性的组诗作品,一共五首,下面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第一首诗。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公元405年,陶渊明仅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便辞官回家,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

这首诗用朴素的语言描绘出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十余亩地,草舍八九间,屋后榆柳成荫遮,屋前桃李满院,鸡鸣狗吠,陶渊明将这些景物完美的统一起来,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田园画。正如苏轼评价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直白的点明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这首诗无论是景物的描写,还是情感的表达,都做得十分出色,无可挑剔,这样的诗作流芳千古是必然的。像这样出色的诗作,陶渊明还有很多首,他的诗歌能长存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