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国旗制度,升国旗制度合集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8-23 阅读数:10人阅读

清代“抬旗”“降旗”“换旗”都有怎样的含义?

要理解抬旗、降旗、换旗的含义,首先要搞清楚八旗的组成。

所谓的八旗指的是正黄、镶黄、正白、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这八旗。

清朝八旗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满八旗比蒙八旗、汉八旗的地位高些;

升国旗制度,升国旗制度合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满八旗中直接听命于皇帝的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称为上三旗,剩余的五旗被称为下五旗,上三旗的待遇和地位高于下五旗。

抬旗,顾名思义,就是将旗人的身份由低抬高,从此拥有更加显赫的身份、更优厚的待遇,是全族的荣耀,是皇帝嘉奖八旗子弟的一种手段。

升国旗制度,升国旗制度合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基本上就是满八旗中的下五旗抬到上三旗、蒙八旗和汉八旗抬入满八旗这两种形式。一般来讲,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的都是表彰屡立战功、对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家族,由旁支变成皇帝嫡系,对个人的仕途以及整个家族的前途都是受益无限的

满八旗的内部抬旗还属于体制内的升迁,而由外八旗迁入满八旗就是质的飞越了。这种情况多见于新帝登基表彰太后母族,或者皇帝封赏盛宠的妃子母族。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后本属汉军正蓝旗,康熙登基后抬入满洲镶黄旗;嘉庆生母孝仪纯皇后,深受乾隆喜爱的令妃娘娘,从汉军正黄旗抬入了满洲镶黄旗。话说回来,就算被抬旗了身份还不是不如纯正的满军旗尊贵,令妃也是因为这个出身一生无缘皇后之位。

众所周知,满人在发展过程中为了凝聚自身力量,团结新征服的蒙古人、汉人,先后建立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而八旗内部又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别,其中正黄、镶黄、正白三旗为上三旗,剩余的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为下五旗。凡是入了旗的人都隶属旗籍,而旗籍也是可以变动的,主要有改旗和抬旗。

升国旗制度,升国旗制度合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谓的改旗指的是在同等旗内调动,即在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的各自上三旗之间调动,或者是下五旗之间调动。当然在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三者之间相互调动也属于改旗。

抬旗也是改旗的一种,但它是向上晋升的一种方式。内务府旗下的包衣三旗抬入八旗,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汉军旗抬入满洲旗都属于抬旗。被抬旗者要么是凭借军功,要么是倚靠恩宠。但是抬旗的并不是整个家族,一般只限于本支子孙。如慈禧皇太后本属满洲镶蓝旗人,入宫生子后,被咸丰皇帝抬旗入了满洲镶黄旗。

赵培文,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在牛录制度上组建黄、白、蓝、红四旗,1615年增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其中黄、白、蓝用红缘,红用白缘,由此组建八旗,在入关后,以正黄、镶黄、正白为上三旗,有清帝直接掌控,余下五旗为下五旗,同时在清太宗皇太极期间还增设了汉八旗、蒙古八旗。八旗制度其性质为清代满族的社会及军事组织。

清太宗皇太极

而八旗制度也是一种相对开放的制度,八旗各旗间的人员可以互相流动,即“抬旗”、“降旗”、“换旗”,通过旗员之间的流动可以加强各旗之间的人员流动和沟通,同时“抬旗”、“降旗”、“换旗”促成内部形成竞争,以此保持八旗的“活力”。

“抬旗”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为若其原先为八旗下五旗帜,就将其旗籍升至上三旗,若其为非满族人是汉人或是蒙古人,可以由汉八旗或蒙八旗升制满八旗。第二种“抬旗”形式则为包衣入旗,而包衣在满语意为奴才,而包衣奴才若想实现“抬旗”只有通过立军功或对清廷有功绩才能批准其“抬旗”,如工部尚书阿桂,应平定新疆和回族叛乱有功,由正蓝旗“抬旗”至正白旗,再如雍正皇帝的生母孝恭仁皇后,其原籍为满八旗正黄旗包衣,因其身份“抬旗”为镶黄旗。

八旗

有升自然就有降,“降旗”主要指的是旗员由于罪、过,由其上三旗旗籍降至下五旗,或由满八旗降至汉八旗、蒙八旗。《忆先伯父毓贤》一文中提到:“道光二十年,时值选秀之际,叶赫颜扎·毓贤的姑母因不愿入宫选秀,被家中长辈强迫入选,在进宫途中于轿内用刀剪自尽,被朝廷降罪剥夺了毓贤家族世袭的子爵,并降入内务府,编入正黄旗”。和珅因受乾隆皇帝宠爱因此由满洲正红旗“抬旗”至满洲正黄旗,但在被嘉庆皇帝赐死后,其被“降旗”至满洲正红旗。

在“抬旗”、“降旗”之外,还有八旗旗员之间的平行流动,也就是“换旗”,通过这种平行流动,以达到八旗间的互相沟通,如郭络罗·常书,根据《清史稿》史记载其“常书兄弟事太祖,分领其故部,为牛录额真。八旗制定,隶满洲镶黄旗,旋改隶镶白旗。常书兄弟皆卒于太祖朝,扬书之丧,太祖亲临焉。常书子布哈图、察哈喇,并为牛录额真无所表见,隶镶白旗”。而清太宗皇太极也正是通过“换旗”,直接将正黄、镶黄旗收归囊下,成为两旗旗主。而“换旗”除加强各旗之间的原因外,若别旗旗员不足,也会通过“换旗”以达到补充旗员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