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3-16 阅读数:9人阅读

看了电影《芳华》有哪些观后感?

芳华是一部分人的,而不是所有人的!
芳华看似是文工团所有人的美好时光,但是事实是它只是少部分人的芳华,于刘峰于何小萍而言,文工团给他们的记忆是疼痛的。

先说刘峰

刘峰是所有人眼中的“活雷锋”,文工团所有的活几乎都有他的身影。这明明是一件值得被赞扬称颂的事情,可是事实是所有人的赞扬中带着哄笑和理所当然。连食堂猪跑了都会理直气壮的喊着让刘峰去。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使好事昨尽但最终换来的是战场无情,而战场上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面对战争他依然是最无力最弱小的那一个。后来战争结束失去手臂的他,被人刁难。媳妇也跟人跑了,最善良的人最后一无所有。但他是幸运的,命运给了他何小萍。可是现实中的“刘峰”还会有他这样的命运吗?那么不禁问一句善良到底有什么用?

再说说何小萍

何小萍是优秀的被排挤的孤立无援的。因为身上汗味重被别人嘲笑。但是她汗味重是因为练习的多,那么努力的意义是什么?她在没有任何商量的前提下调往前线,可见没有家庭背景是多么心酸。她从来没有因为别人的欺负掉过一滴眼泪,相反最后照顾那个伤员时哭的泣不成声。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文工团的大院看似美好,但是对于真正善良的两个人却最无情。电影除了美好,更多的是压抑。来自无法改变的现实;来自人心的无意的恶毒;战争的无情。

电影最令人深思的是:何小萍和刘峰最后坚守初衷,平淡却从未失去善良。那么在这么多打击下,现实中有多少人能坚持下去?你能逃得开无情的现实吗?你甘愿平凡一生吗?

这部电影,反映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物,反映了一场战争、一种结局。这部电影,有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有人性自私与善良的对比,有风光与凄凉的对照……

从艺术的水准上看,《芳华》无疑是一部精品,演员、画面、旋律、乐曲、歌声、舞姿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升华。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芳华、回忆,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感慨、无奈。冯大导演他用电影的形式,祭奠了那代人已逝的芳华,为一个群体说了话。

如果我们的认识,仅就于此,恐怕就不足为取了,还应该要看到以下的几个方面。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芳华》正视了什么?

正视了三十年前的那场战争。除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高山下的花环》,再没有影视作品融及,《芳华》敢于再现,难能可贵。

正视了那场激烈的枪声、浓烈的硝烟的残酷。血糊的伤兵,成堆的尸体,给人以震撼、以威嘬。

正视了军人的价值。当战争来临时,军人会义无反顾,冲锋在前,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安宁,甘奉热血与青春。

二、《芳华》回避了什么?

严格来讲,《芳华》不算战争片,仅有的六分钟战斗场面也是稀里哗啦,毫无章法,倒像是一部朦胧剧。

与谁打仗?整片没有说到敌人是谁,只说到在西南边疆。谁打胜了?整片没有交待,没有凯旋归来,没有胜利欢呼,全是冷处理。谁有功绩?整片没有谁立功受奖,没有谁获英雄称号,就是那个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失去了右手的刘锋,也只是战友口中的英雄,不知他到底立功没有?

三、《芳华》鞭挞了什么?

作为文艺作品,肯定是要扬善惩恶的。鞭挞了文工团那伙欺穷凌弱的小丑,混乱的文工团,混蛋的团领导。那伙人看似风光,实为丑恶,硬把心地善良、一心向上、安份守己的两个战友,一个弄成了 “一把手”,一个整成了 “神经病”。

鞭挞了某些政府机关部门对参战老兵的不作为。残疾军人刘锋,本应受到优待,衣食无忧,他却为生计四处奔波。

如歌如泣的年华碰到了那个迷茫 虚伪令人憎恨的岁月 他们用自己鲜活的生命四射的热血无怨无悔的完成了对那个苦难时代的救赎 注释了青春的弥足 彰显着并让人唏嘘着作为一个个体芬芳美好如烟逝去的芳华!

题主说的是真心话。看完之后,我也觉得心里不舒坦,也就是题主所说的窝心。为啥?因为好人没得到好报。昨天,有一网友认为这是严歌苓和冯小刚故意丑化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英雄,并举出一例加以背书,说一位叫做丁晓兵的战士在那场战争中失去了右臂,但他后来成为了将军。这样的说法看似有道理,其实不值得一驳。丁晓兵能成为将军,并不代表所有参加过那场战争的人都能成为将军,更不能否认有像刘峰这样的人的存在。事实上,比刘峰更惨的人也大有人在。只是你没看到,没接触到而已。再说,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即便有原型,也一定不会就是原型。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许多宗教也宣扬“好人有好报”的思想,强调因果报应,劝人去做个好人。可在我看来,好人有好报更多的是一种理想,因为这世上好人没有好报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电影《芳华》对于刘峰的结局其实已经做了相当多的改编,小说里刘峰的后半生就更悲催。他卖过盗版书,被卖淫女抛弃过,最后还得了不治之症。如果按小说的情节拍,冯导估计得被骂死。不过,反过来说大家都还是善良之人,渴望好人能有好报。题主也是善良之人。如果看完不觉得窝心的话,不是经历过太多变得麻木了,就是不再相信因果报应。换句话说,他们已经变得不够善良了。但善良人容易被人欺负,容易被骗。从这个角度说,他们比我们更成熟,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是做善良的你,还是做不那么善良的他,就得由每个人自己决定。不说别人,就说我吧。即使看完《芳华》觉得窝火,可我还是决定要继续做善良之人,还是相信好人有好报。



【多少人能静心感知久违的歉意和鞠躬?】 当下争论起起落落,都绕着“美化还是丑化”“真实还是虚假”“严谨还是凌乱”“歌颂还是批判”“战争还是青春”“历史还是虚构”……我不得不说,那些废话都重复以往文艺批评的死套路死词语,偏偏极少人胸怀一颗可感的心去感受到电影所饱含的愧疚和久违的尊重! 这是一部“愧疚与尊重”的电影,而不是“战争片”或者“青春片”。



【懂,是有份量的】 通俗比如:面对酒后伤肝伤胃的受伤者,沉默已久之后去看望他们,是要回顾再现他们拼酒的威猛呢?还是要表达灌酒的歉意和对受伤身心的尊重与惦记? 只有想明白这个道理,才能真正看懂把战争节制到6分钟的《芳华》! 除此,别无他途!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 这个散文式的电影,表现战争的时长只有6分钟,没有出现任何一个敌人;而表现一个慰问晚会中一个小舞蹈,却足足用满3分钟,影片中完整演绎这个舞蹈,里面有亲人! 一个舞蹈的时长,抵过半场战争的时长,不合常理,但这明确告诉观众: 这不是表现打敌人的剧,而是表达想念亲人老兵的剧!不幸患病的英模何小萍,在观看队友演出《沂蒙颂》时,随着舞蹈音乐的演绎推进,何小萍在像梦游初醒一样,在原歌词为“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的音节中,慢慢复苏记忆,她于是走到礼堂外的草地,随着音乐翩翩起舞,深深鞠躬……这段戏没有任何一句台词,却是《芳华》最重要的表达! “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深熟于几代人内心的这句歌词,把沉默几十年的愧疚倾泄而出,问候几十年伤够心的老兵,鞠躬逝去的芳华和生命……这是冯小刚的冯氏用意!其诚其善,老兵们在看电影时不一定看懂听懂。眼下,以电影给老兵道声尊重————“……愿亲人,早日养好伤……”,这在时隔三十多年之时,深藏在心而默默已久的一声“……盼亲人,早日养好伤……”横空而出,是缅怀和问候的喷薄,是愧疚的痛哭,是时代的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