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活动总结,清明节活动总结幼儿园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3-16 阅读数:7人阅读

清明节不回去扫墓就是不孝吗?大家怎么看“扫墓”和“孝”的关系?

扫墓与孝顺是即有关联也不相干的两件事。

这句话矛盾吧?人就是在矛盾中生活的。

我们这边将扫墓叫上坟。

清明节活动总结,清明节活动总结幼儿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们常说,给祖先上坟即是孝顺,不去上坟就是不孝顺。这句话不完全对。

孝顺父母的人,每年都会给祖辈去上坟,以纪念父母和祖辈。感谢他们生养教育了自己,不忘祖恩。这即是孝顺。

不孝顺父母的人,每年也会给父母去上坟。父母活着,不给父母吃,也不给父母喝。当父母死后,却用人民币去换冥币,妄图求父母在冥冥中保佑自己升官发财。这种人不在少数。

清明节活动总结,清明节活动总结幼儿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不回家祭祖上坟的人是不是不孝顺呢?

回答是不一定。

现实中有很多人由于工作的原因,不能回家,这不奇怪。

清明节活动总结,清明节活动总结幼儿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他们有的因为路远,有的因为活忙。今年更有一个原因,就是疫情的存在。这些都是情有可原的。

你好,我是聆听宁子。

清明扫墓只是个仪式,对先人的一种尊重,因为有了他们在先才有我们。但真的谈不上太多孝,很多老一辈连面都没见过,谁是谁也搞不清,何来的孝?个人认为,长辈在世时对其好,尽孝心;走后看情况而定,不要为了别人口中的孝去做违心的事。

清明节是时令,四季八节的一个节气日,也是人们怀念故去的前辈的日子,这一天都以扫墓,寄托对祖宗和逝去的亲人的哀思活动,所以有的地方也叫鬼节。

祖辈的墓有的在家乡,有的在公墓,可谓每年扫墓不会畏路途之远,不畏车辆阻行,都要前往祭奠,以寄托哀思,以尽人性之行为。

孝敬是指对在生的长辈,父母等特别尊敬,和尽职尽责的履行做人的义务。

扫墓是指对逝去人的怀念,並对墓碑进行一次管理,並达到教育后代,不忘祖先,续记宗源,也是一种传统民风民俗。有时因种种原因不能去扫墓,也不能说是对祖辈的不孝敬,但总不能年年不去祭扫,到时就成为无主坟墓。

該去祭扫的,还是要去,勿忘了祖辈,更不要忘记你是前辈的子孙。


我们这的说法是,清明大于年。也就是说,清明回家扫墓比过年回家团聚更重要。

每年清明,年老的兄弟姐妹都要回家,一起上祖坟烧锡箔祭拜。

然后,一起吃个饭,聚一聚,也拉近了兄弟姐妹的感情。

首先,清明节扫墓不扫墓和孝与不孝无关。

其次,扫墓是寄托哀思的一种形式。

再次,人真正消亡是被所有人忘记。

第四,传统习俗还是要遵守的。

第五,好多事是做给活着的人看的。

传统的清明节就要到了,请说一说你的家乡清明节有哪些民俗活动吗?

泉州民间风俗重视清明节,是日全城及乡村男女老幼纷纷手提篾格篮,内备糕饼纸钱篾香红银硃及漆笔,上山扫墓,一时荒山古冢,聚然热闹,有添土者,有拾骸者,有献纸钱者,有烧冥镪者,纸灰飞扬,爆竹声喧,呼啸声与啼哭声,声声人耳,青山绿草,一时大有生气!惟以仁风门外之东岳山为全邑公冢之地最为热闹!清明节前后二十日内,均为上山扫墓之期。

而农家以是时新麦甫登,炒而舂粉和糖,如拳大,包以糯米皮,亦有舂豆为馅者,外裹笠叶谓之清明粿,俗称脚目粿,乡人提筐挈篮,分馈城中亲朋,诗人有戏咏脚目粿,诗曰“晶盘撑出恰如珠,说着佳名笑噬肤,奴辈祗媚太慰否,不知青眼尚垂无,立定脚根好做人,踬山踬垤要书绅,寄言年少踏青客,足下应须着眼频”云。

谢谢邀请!(清明节)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一是自然节气。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的好时段。

二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兼具踏青郊游与扫墓祭祖两大礼俗主题,内容丰富,传承有序,至今不辍。

自打懂事起,我老家福建的清明习俗就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清明节也是孩提时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清明前几天,家里就准备一些祭祀物品:金银元宝(纸钱)、红蜡烛、酒壶酒杯、鞭炮、贡香……干鲜食物、宰鸡、炸鱼、买芝麻光饼,等等。小孩子们当然最喜欢的就是能吃的祭祀物品。

清明节前后都可以,我家一般会在清明节前或当日,用竹篾篮子装上祭祀物品,叔伯几家每家各挑一担(两蓝字),带上柴刀、锄头,一起到爷爷奶奶的坟墓祭拜。

大家一起割掉坟头坟堆和旁边的杂草,在坟堆上添些土,把墓碑上的字用红漆描新,然后摆上祭品,酒杯倒满酒摆好,点上红蜡烛和贡香,烧金银元宝(纸钱),然后按长幼顺序跪在墓碑前给爷爷奶奶磕头,礼毕,放鞭炮,阖家一起坐在坟墓边,一边分享祭祀食品,只要吃光饼夹五香五花肉,一边听长辈们回忆爷爷奶奶的往事,那是多么亲切温馨的时刻!

通常情况下,尝过了自家的祭祀食品后,孩子们还会循着鞭炮声,朝着烧纸钱的青烟起处,跑到附近山坡别家坟墓,去分享别人家的祭祀食品。这是孩子们在清明时节喜欢的事。

附上本人原创的有关清明节的词一阙,愿大家不忘优良传统,不忘孝道亲情。

我老家在成都,以前小时候,每逢清明节就是小孩子最开心的日子了。家里会组织大规模的祭祖活动,我们那里叫做“上坟”。主要内容就是给家里故去的老人扫扫墓祭拜祭拜,然后看望一下老家的旧人们。但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们小孩子来说,就是一次纯粹的春游➕野炊。大人们会借用当地村民的厨灶做一顿丰富的乡野大餐,我们几个小孩会一起在田间地头玩耍,去河沟捞鱼捕虾,去探索未知的大自然…

大人们也会挖掘很多野菜带回来,我记得有一种叫做“清明蒿”的菜,上面布满小绒毛,采回家我妈会把它们剁碎了和糯米粉拌一起煎成小饼,叫清明粑粑;还有挖很多荠菜回家后包成饺子蒸着吃。

儿时的记忆里,清明节是一个传统日子,美好的回忆。

老家潍坊昌邑的,在我们老家那里清明节通常叫做寒食节,意思是这一天不动火做饭,要吃冷食,是纪念一个叫介子推的人。

这一天最主要的风俗是扫墓,学校这一天通常会组织去烈士陵园缅怀先烈,家里人也会到先人坟上祭扫。

老家那边有清明节荡秋千的风俗,是那种圆盘秋千,像现在游乐场的转盘类的游乐设施,不过是人工推动的。一般是以村为单位搭一个,春分前后,地里的活还不多,村里就组织壮劳力搭秋千,因为要挖坑埋桩,是力气活。大多数搭两个秋千或者四个,多了推的费力且不安全。秋千搭好就是孩子们的天下了,几个小伙伴轮流推和玩。有的村里不搭秋千,村里的孩子就搭伙去别的村里玩,推一个攻关能力比较强的孩子去跟村里的孩子王交涉,两个孩子勾肩搭背一番交谈,求人的孩子一脸讨好,被求的孩子一脸得色。给一点吃食或者许以什么优厚的条件,孩子们也就加入了荡秋千的行列。

另外这一天还有斗蛋的习俗,就是用煮熟的鸡蛋互撞,撞不破的寓意身体强壮不生病。

清明节时已花开春暖,大多也会组织一些春游、放风筝、挖野菜等一些活动。


感谢邀请!

现居住在贵州省会城市爽爽的贵阳,清明节是国家法定假日放假三天,大多数人除了传统的祭祀扫墓以外,基本上就是参加踏青旅游,郊游赏花、烧烤聚会,探亲访友以及其它娱乐活动。贵阳市花溪区十里河滩湿地公园有个孔子学堂,每逢清明节,孔学堂会举办踏青游园、听歌赏会、临习寒食帖、听讲座、赏民俗等清明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踢蹴鞠、滚铁环、射箭、打陀螺、丢沙包、跳板、点茶、插花、朗诵诗词等民俗游艺活动,让大家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又到一年清明,你想他们吗?有何感想?

又是一年清明,我好想她们,尤其是18年,我一下失去的太多,活生生的曾经都变成了回忆中的心疼。

91年,我第一次品尝到失去亲人的痛苦,我姥姥因为肺癌离世,我是姥姥带大的,说不难过是假的,但当时却也不能深刻,只是我失去了一个爱我的慈祥老人……

94年吧,我有点记不清了,我失去了我大姨,她是个手很巧的女人,我小时候她经常会打毛衣给我,都很漂亮,很想她,也很遗憾,因为上学妈妈没有让我去参加她的葬礼,没有送她最后一程……

18年对于我,是如同深渊的一年,一开年我失去了二姨,那个会绣花,画着妆穿着旗袍,把头发扎得像孔雀开屏似的女人。我小时常常去二姨家,长大后也是,可她就那么走了。我还记得儿时那小巷,还记得夕阳下那抹婀娜的身影,还记得烧鸡的味道……

紧接着母亲不知从谁那得知消息后,也跟着离开,一切都是那么突然,虽然母亲病的很重,但根本就没想到死神会来得那么快。那个天真到傻,重感情亲情,刀子嘴豆腐心的母亲就这样突然的离开这个世界。

我母亲的走我不止难过,更是愤怒,那些我母亲病时几乎没来过的人,凭什么反而不让我这个二十四小时都在照顾母亲的女儿去送我母亲最后一程,就因为我是女儿吗……

母亲出殡前,我才得知,我二姨家的大哥哥也去世了。那个从小被吓的有些失常的傻哥哥,每次看到我们都会很热情。都说我大哥哥傻,但我却觉得他是最有人味的存在,可没想到他从小就不受待见,走也走的那么凄凉……

我想她们,怎么可能不想,真的好想好想她们。不管在她们眼中我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她们都是我最重要的人,是我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