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3-18 阅读数:6人阅读

我国是礼仪之邦,体现在哪,大家对此有何见解?请指点?

中国,是“礼义之邦”。

不知何故,而被国人误以为“礼仪之邦”。并且,这一错误在书刊、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之间泛滥。

“礼义之邦”和“礼仪之邦”,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内涵却谬以千里。二者格局之差,乃是万里之别。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礼义之邦”,中华文化重德行以育人,是民族得以延续的保障。

“礼仪之邦”,无异于说中国人只会打躬作揖。

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根。不可被有心人,积非成是,取而代之。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素书》

礼是为了规范人互相之间交往的法则。如同穿着鞋走在路上一样,不好好在路上走路肯定会摔跟头。上面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礼存在的意义,人伦之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要先制定礼,再孜孜不倦的教诲和学习。

关于体现在哪这个就太多了,只是日用而不知。礼说简单点就是我们常说的规矩,你喊你父母肯定不能直呼其名吧,亲戚、朋友、同事之间怎么交往,需要注意哪些这都属于礼的范畴。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自古礼仪之邦是区别于蛮夷的,草原游牧民族有娶自己老爹媳妇的,有同父异母结婚的等等,跟野兽一样不开化的,没有任何伦理规范的民族是不存在什么文化的。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所以,中国的“礼仪”非常之多。在中国古代,“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的。“礼”是一种制度、规则和社会意识观念;而“仪” 则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等关系中衍生而来的。因而,“礼仪”带有产生它的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及其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礼仪”才有现实意义。

那么,我国目前都现存有哪些主要“礼仪”呢?

(一)政治类

祭天礼仪、祭地礼仪、宗庙礼仪、祭先师先圣礼仪、相见礼仪、军事礼仪等等。

(二)生活类

五祀礼仪 、高禖之祀礼仪 、诞生礼仪、冠礼礼仪、饮食礼仪、馈赠礼仪等等。

以上这两类就是我国现存的主要礼仪。如果将礼仪细分,其种类相当繁杂。限于篇幅,就不一一道来。

在先秦时期,曾出现过“礼不下庶人”的社会现象。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礼”之价值制度本身的发展,礼一方面不断得到统治者的推崇,一方面也越来越为整个社会所重视,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春秋以降,在儒家推动下,社会取得了从“学在官府”到兴办私学的进步,从此“知识下移”,礼也随之传播到更加广阔的社会之中,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和遵守。中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严格的礼制对人们的言行加以约束,礼也最终成为全社会自觉检查和约束自己言行举止的依据和标准。中国所谓“礼仪之邦”的称号便是源于这种礼的整体性和社会化。

这样,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的“礼”便在使用对象和价值内涵上都比大部分历史时期的西方更为广阔和深入——因为传统东方文化将“礼”视作一种根本的社会规范,被组织的非常“严密完整”。这种浓重的文明印记,在国家统治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其行为主体上至皇亲国戚、下至黎民百姓,其规范对象囊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其价值追求是实现儒家推崇的社会和谐稳定,其组织制度渗透到了国家、社会、家庭的方方面面。

对此,钱穆这样评价道:

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然而,无论在哪儿,“礼”都是一样的。“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同样,“礼”也是一个政府的准则,统辖着一切内务和外交。要理解中国文化非如此不可,因为中国文化不同于风俗习惯。

我国是礼仪之邦,我认为最能体现的一点就是:。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我国封建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国家礼仪之邦的根基。

01 我国自古以忠孝治天下。

三国以前还没有科举制度的时候,当官的途径是举荐,而考察的主要方面就是对父母的孝顺,表现良好就会被举为孝者,孝者后来与廉者混为一起混为一科就是孝廉。孝廉再经考察以后可以授官职,所以为表现自己的孝顺,汉朝时的墓葬也十分丰厚,很多家都是倾家荡产去给父母治丧的。后来曹操开始提倡薄葬,但是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历久不衰。

02 不管从天子,还是到民间,都提倡孝道。

为做表率,天子父母亡故要守孝三年,大部分还要哭几次陵。在朝的官员,如果父母丧要回家丁忧三年,服满之后再行起复。百姓也大抵如此,即使到了今天,很多地方父母去世三年以内也有很多种限制。在这种自上而下的风气下,可以说我们古代对父母的孝敬是全方面的,尤其是对嫁过来的媳妇,孝顺公婆是第一条,如有违反可以立刻休掉,可怜的陆游和表妹唐婉,就是母亲的干预下分开的。虽说这在古代造成了很多悲剧,但是对保持社会稳定,保证人们老有所依还是做到了很大积极的作用。

03 在西方并没有孝顺的概念。

父母把孩子养大后就会让他们自己去闯世界,老了以后也不会靠子女抚养,而如果我们周围听说有老人家孩子不养护老人,一定会千夫所指的,即使是改革开放的今天,这种孝顺文化依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