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没有坐着高,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袄

作者:ysladmin 时间:24-03-14 阅读数:5人阅读

书法中怎么看待“站”与“坐”?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书法中谈论最多的是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结合自己的习书过程和教学实践认为,在书法中的"站"和"坐"就是习字的"身法"(姿势),它与以上述要素同等重要,下面将学生学习书法对"身法"的要求介绍如下:

" 身法",是全身的姿势适应书写需要的方法。姿势得当,就可将一身之力达于毫端。姿势分两种方式,一是坐姿,二是站姿。

坐姿,上身端坐,两脚平踏地面,并分开与肩同宽,右手执笔,左臂横案,笔管与鼻尖相对,肩平、背直、头正,双目注视笔端。坐姿又分枕腕、枕肘和悬腕三种姿势。坐姿适用于中、小楷的练习和创作。

站着没有坐着高,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站姿,下身立直,上身前俯,两脚迈开,左前右后(也可两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左手据案,右手挥毫,头正、肩平,双目注纸。站姿宜于大楷、行、草书的练习和创作。


书法学习和书写中的站与坐历来沒有刻意要求,完全随所处时代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演进,或由此所形成的书写习惯而确定,也是与时俱进的,但这种进步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如古人的习地而坐书写和出现立桌以后或站立或坐在椅子上书写,皆是如此。有时候书写者坐着写,是因为初学者控制笔的技能较差,坐着写比较稳妥;有的是书写的字是小楷,坐着写更容易把控和发挥指的功能,这是人体结构使然。而一般情况下,教师还是要求站着书写的居多。特别是初学者,书写的字一般大小都在六七公分左右,站着写有诸多好处:一是锻炼了学生悬肘书写能力,为学生今后向小楷和大字书写两个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站着书写人体气息比较贯通,有利于科学合理调整人的气息,使人心手双畅,有益于脑部健康,而对人的肩胛、颈椎、腰椎、脊椎及五脏六腹又有很好的锻炼作用。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不知所问何意。指书写姿势吗,当然看情况而定。写小楷站着写,炫耀功力吗,大可不必。大楷(径尺以内的大字),坐着写也未尝不可。如果是写在墙上,那只能站着写。另一层意思,前人说,字怕挂。挂在墙上,字能站起来,就有精神,其水平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站着没有坐着高,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练习书法既有站姿,又有坐姿。我写小篆基本都是站着写。一是因为久坐伤身,长久的坐着,血脉不活,对身体有害;二是因为站立写字能充分发挥腕力,臂力,同时视觉宽广,统览一幅作品的布局安排,章法上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三是因为小篆讲究线条的柔顺,力度,弹性及结体的对称性,站立写篆能增强线条的力度和弹性。但我写小楷却坐着写,便于执笔灵活,笔画精细到位,结体宽乏。这样在学习书法的同时又能很好的锻炼身体,一举两得。附上我写的小篆作品,请指正。


为什么历朝历代的官员们上朝,只准站着而不许坐着?

其实题主提的这个问题也不对,不是历朝历代的上朝都是站着。“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帝国时期(秦朝至清朝),君臣上朝礼仪的变化大体随着君权的不断加强分为三个阶段:

汉唐:君臣坐而论道这一时期,君臣关系还沿袭着周朝的古风,虽不平等,但大体对等。汉初,刘邦不满意手下大老粗出身的大臣们把朝堂弄得乱糟糟的,命令叔孙通制定上朝礼仪。根据这套礼仪,大臣上朝,文臣在东,武将在西,均是坐着。当然那时候的坐和现在的坐不一样,是跪坐,君臣都一样,君臣关系还比较和谐。需要指出的是,汉初丞相的地位也相当高,在日常政务方面有很大的权力,皇帝大多数时候是“橡皮图章”。这个制度被有些历史学家称为帝国时期最好的制度,因为可以问责。但这个制度在汉武帝时候被破坏了,丞相成了摆设。汉武帝开了加强君权的头,从此君权、相权的博弈开始了。

站着没有坐着高,站着没有坐着高,一年四季穿皮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文武百官站起来了到了宋朝,武将出身的赵匡胤在加强君权方面也动了不少心思。对于武将,是“杯酒释兵权”,对于文臣则是“忽悠撤座位”。那个时候,坐的姿势已经跟现在一样了。老赵诈称自己眼花,要求丞相将奏章送过来。等丞相起身上前的时候,内侍趁机撤去了凳子。丞相回头再坐的时候发现凳子已经没有,只好站着。其他大臣见状,也只好老老实实站起来。从此,坐了千百年的文武百官,被老赵一声忽悠,终于站起来了。

元明清:统统给朕跪着元朝时期,大臣朝见皇帝必须跪着。文天祥被押到大都,面对元朝行下跪礼的要求,曾严词拒绝,并说跪是胡人的礼仪,南方是作揖,即使是对皇帝。但是九十年后,汉人的皇帝朱元璋却完全照搬了胡人的礼仪,文武百官无论品级,统统跪着回话。清朝也不例外,天下我最大,不仅国内亿兆臣民要跪我,外部番邦也必须跪着,否则朕不见。于是,很多外交纠纷都是因为外邦使臣不肯跪而起。戊戌变法时,康有为在《拟免跪拜诏》中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试图解放大臣们的跪拜之苦,但是随着变法失败,成为一纸空文。